4亿多年前,当苔藓*次爬到岩石表面,植物,开启了他们在这个星球的陆地征程。在此之前,这个星球上,只有风,只有水。地表裸露,微生物繁盛,植物,藏在海里。
生命力这个词,大概便是因植物而生。
从侏罗纪到白垩纪,连恐龙都没能躲过的气候变迁,银杏与铁树却一直站到了现在。人类对于植物的依赖,除了它能够实现的环境改善之外,这种安静生长的力量,某种时刻,是治愈的。
这是当我在阿拉善的沙漠腹地中,看到一棵棵梭梭时,*真实的感受。
(已经成活的梭梭/攸克君拍摄自阿拉善)
壹
五一假期,出了一趟特殊的差,不是看项目也不是踩盘,而是到沙漠种树。
在城市生活久了,对另一种自然地貌总会有憧憬。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,边塞生活,想想都酷。
现实却是,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穿过贺兰山,驶入阿拉善腹地,三个*的车程,窗外几乎是复制黏贴后的景象。茫茫戈壁、了无人烟,目之所及,是灰黄的山脉、流沙和零星植物。很难想象,长居于此,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。刚出发时的那种兴奋,也被这荒漠地带生猛的紫外线,消耗的所剩无几。
总要有人坚持下来做这件事。
这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“一亿棵梭梭”项目发起后的第五年。2014年,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、当地牧民、合作社,以及民间环保组织、企业家、共同致力于用十年的时间(2014-2023年)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,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。
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*西端,干旱少雨,风大沙多,著名的巴丹吉林、腾格里、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在这里呈交汇之势。这里也是北方多个城市所遭遇沙尘暴的元凶。为了阻止三大沙漠“握手”,恢复天然生态屏障,阿拉善,是*关键的一环。
公益这条路永远都不好走。比自然环境更难改变的,是人心。且不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种树有多艰难,单是要说服牧民们放弃放牧,开始种树,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(梭梭根部嫁接的肉苁蓉,成为牧民们种植梭梭的主要经济收益/ 攸克君摄)
贰
和阿拉善的会面,从五公里的徒步开始。走过的这片戈壁,在三年前,还是一片荒漠。
一路上,成片的梭梭林改变了这里原有的地貌,沙漠中有了生机,变得不再荒芜。但当见到细小干枯的梭梭苗时,很难想象,它会成为与沙漠对抗的战士。
每一年,所有参与其中的企业会员们都要重走这条路,并种下新的梭梭苗。时间的见证是*的信心。作为终身会员企业,这是华远地产第四年来到阿拉善,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环保事业中,也是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一件事。
这一路艰辛征程中,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身影,其中*重要的一位,便是他。
时间倒回到2003年,时任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和十几位企业家一起,受邀去参加在腾格里沙漠腹地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。也正是这场沙漠之旅,改变了刘晓光后来十几年的人生轨迹。既然已经找到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,他觉得必须要做些什么。
从阿拉善回来之后,身边所有可以游说的企业家,几乎被他找了个遍。面对王石、任 志强这些老朋友,他更是“不客气”,必须参加,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后来王石回忆当时的情景,说“你要多少钱,100万?还是给300万就不用去了。”得到的回答是,一年只要10万,但得给十年。在他看来,只有持续不断的参与其中,这件事儿才能成。
就这样,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一年后*终成立,80多名企业家会员,答应参与其中。而此时的刘晓光有了新的身份: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会长。
作为发起人的80位企业家们承诺:连续十年,每年投资10万元人民币,以减缓阿拉善的沙尘暴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。截至2018年底,阿拉善SEE“一亿棵梭梭”项目已累计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91.7万亩。
(刚种植的梭梭苗)
叁
就这样,参与其中的企业家们,每年都会来一次阿拉善,参与到种植梭梭的环境保护工作中。
挖坑、栽苗、填土、浇水,这些看似简单的种植工作,在这里都不容易。梭梭苗的成活率是70%,坑挖多深,水浇多厚,苗怎么插,都会影响这棵梭梭能否成活。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带,每浇出去的一桶水,都不应该被浪费。
这样,每年的五一,刘晓光都要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来到阿拉善,一直到2017年的5月,阿拉善的这片梭梭林,再也没等来刘晓光。
为了纪念刘晓光的离开,人们在这里种植了一整片的梭梭林,将其命名为“晓光林”。在阿拉善的第二天,我们去到了晓光林,临走之前,大家为这里的每一个树都浇上了水。人群中,我看到了任 志强,他还是那身熟悉的迷彩服,村民们用抽水管将水桶灌满,他接过一桶水,走到了*远处的一棵树边停下,浇水,再返回,再浇一棵新的树。
我不知道他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,他一直在叮嘱大家, 每棵树要浇两桶水,不要漏掉任何一棵。或许对他来说,老朋友的夙愿,朴素的只有两个字:坚持。
离开的时候,发现这片梭梭林的边缘,盛开着丁香。 我想, 如果没有他和他们,阿拉善还是阿拉善,这个在蒙语中寓意“多彩斑斓”的地方,只有一种颜色。
- 沙漠种树